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赴绵竹市委组织部调研 ——以音乐舞蹈为媒,贯通美育链条,激活非遗传承新动能

发布者:音乐与舞蹈学院发布时间:2025-07-18浏览次数:10

      715日至17日,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书记曾贤、院长向琛子率专家团队深入绵竹市,开展校地共建调研活动。双方以贯通大中小美育链条,激活非遗传承新动能为目标,通过走访学校、考察文化地标、举行座谈等系列活动,在美育体系构建、非遗创新融合、师资培养、成果转化等多方面达成合作意向,标志着校地协同发展迈入实质性新阶段。

  715日,专家团队先后走进绵竹市大西街小学、绵竹中学初中部及绵竹市职业中专学校,精准对接不同学段需求。在绵竹市大西街小学,针对艺术基础素养提升,双方计划共建音乐舞蹈实习基地,开展双向师资培训,并合作开发融入绵竹年画等地方特色的艺术教材与社团课程。

在绵竹中学初中部,重点研讨初高中艺术特长生衔接培养,联合启动艺术苗圃计划,建立优秀生源输送机制,并围绕地方南轩文化开展课题指导与研究。

在绵竹市职业中专学校,聚焦服务区域文旅产业升级,双方将共建传统艺术现代应用实训工坊,定向培养文旅融合型人才。此举为四川省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建共享提供了鲜活样板。

 

团队还深入剑南春酒坊遗址、绵竹年画—乡遇画里文创基地等文化地标,探索艺术赋能非遗新路径:如挖掘传统酿酒工艺中的酒礼乐、劳动号子等音乐元素,转化为创作素材。研讨年画视觉艺术与音乐、舞蹈等动态视听艺术的跨界融合,提升非遗体验吸引力。向琛子院长强调:地方文化是美育的活水源泉。高校需承担转化与提升之责,推动非遗从“活下来”到真正“活起来”。

 


16日,由绵竹市委组织部牵头的校地座谈会形成关键战略共识:一是成立校地合作工作组,由市委组织部统筹年度任务,实行项目督办。二是建绵竹美育资源数据库,高校开放精品课程,地方提供非遗传承人师资。三是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地方艺术师资培训,合作开发特色教材(如年画教材),提升课外艺术社团水平。四是联合申报《非遗美育课程一体化标准研究》等省部级、国家级课题;合力打造艺术精品参与高级别展演竞赛,共享成果。

717日上午,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书记曾贤同志为绵竹市委党校学员带来一堂别开生面、震撼心灵的音乐思政课。他以气势磅礴的《长征组歌》为载体,通过音乐叙事,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那段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光辉历程,深刻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坚定革命信仰、不畏艰险的斗争意志和深厚的集体主义精神。他强调,《长征组歌》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瑰宝,更是传承红色基因、锤炼党性修养的鲜活教材。他引导学员们思考如何从这部音乐史诗中汲取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将伟大的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励学员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攻坚克难、奋勇前进。这堂创新形式的思政课,如同艺术的甘霖,深深滋养了学员的精神世界,极大地提升了党性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此次合作是西华大学践行四川省音乐学科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项目以全域覆盖、文化赋能、机制创新三大特色,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校地合作新范式。当高校的学术智慧深度融入地方的深厚文化底蕴,美育与非遗传承的种子已在绵竹沃土悄然播下,静待繁花似锦的未来。




作者:张国仲
责任编辑:李韵
编审:李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