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9:00,我院革命老区“新时代”文艺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与岚安本土民族学家黄能贵老师,泸定山歌的第六代传承人吴全清老师,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交流活动。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爱军,“三下乡”指导老师程燕,全体“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黄能贵老师介绍了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安郭庄。在岚安有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岚安锅庄》,又叫贵羌锅庄,起源于古老的西夏民族民间舞蹈,它是碉楼文化的体现,是贵琼文化的结晶。"岚安锅庄"分为长呤和就呤,长呤是坐着或站着唱,就呤是边唱边跳,动作“稳沉舒展、起伏有致”,起舞时,双脚跳,双手舞,与羌族摆手舞相似,曲调取材于当地民族原生态音韵,语言是贵琼语,旋律清新流畅,唱腔高亢、明亮,感染力极强。讲解结束后,黄老师还进行了手把手郭庄的传授与互动,展示了别具一格的具有岚安特色的音乐。据悉,2014年《岚安锅庄》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时代的进步,岚安锅庄现已处于濒临失传的边缘,亟待保护和传承 。
14:30,吴全清老师为大家诠释了泸定山歌,他从服饰的特点和意义,到羌调的音调分类,向我们娓娓道来。他说,泸定山歌的唱法形式多样,歌曲的歌词和曲谱之间可以任意转化,有歌唱山水的,也有歌唱婚礼的,更吸引大家是歌曲中穿插的说唱;他最后演唱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泸定山歌。
通过本次交流活动,同学们捕捉到鲜活的民族音乐素材,这为以后他们创作出集思想性、艺术性、生活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优质民族音乐打下了基础。